打印

[潛龍] 【仙侠魔踪】第七集 / 第十回:委曲承欢

0
还是喜欢把大大的书当史书来看 只是这几章节肉戏多 倒是喜欢看大大对捉虫的回复 更能见大大的古文功底了

闲来无事 找了些武惠妃的资料 大家共享下吧

武惠妃为恒安王武攸止(武士彟哥哥的孙子,武则天的堂侄)的女儿。她本是金枝玉叶,但因为年幼时父亲病逝,按惯例被送入宫中由武则天抚养。没过几年,武周王朝垮台,这个小女孩也一钱不值,无人再理睬,由此沦落为一个小宫女。但到玄宗即位时,小宫女已经长大成亭亭玉立的少女,十五、六岁,芙蓉颜面,豆蔻年华,有着姣丽可人的容貌与流光溢彩的风情。最为人称道的是,她天生有贵族气质,举手投足间有武则天的风范,气度逼人,一下子就引起了玄宗的注意。武氏性情乖巧,善于逢迎,很快就博得玄宗的欢心,逐渐变成专宠专房,日夜陪侍在左右。

  不过,武氏虽得玄宗的宠爱,当时朝廷上下却正处在一致反武的高潮下。武氏身为武三思的侄女,难免受到牵连,她想得到“妃”的名分,也一直是困难重重。直到开元十二年(724),始赐号惠妃。武氏一连生下了四男三女共七个孩子,为玄宗妃嫔中生育最多的人。由此可见,在相当一段时间内,

  武氏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取名叫李嗣一,为玄宗第九子。“嗣一”这个名字代表着玄宗无比的重视,因为他觉得这个孩子是自己所有儿子中最好的。可惜,这个长相美秀的男孩在襁褓时就夭折了。玄宗十分悲痛,追立为夏王,赠谥号为悼。李嗣一死的时候,玄宗住在东都洛阳,因此被葬于龙门东岑。不久,武氏又生下了一个“貌丰秀若图画”的儿子李敏(玄宗第十五子),但同样在襁褓时死去,被追立为怀哀王。其后武氏又生上仙公主,仍是早死。及生李瑁(玄宗第十八子)之后,玄宗生怕他再早死,不敢留在官中养育,而让宁王李宪(玄宗长兄)的妃子收养在宁邸,由宁王妃元氏亲自哺乳,并对外宣布李瑁是宁王与嫡妃之子。李瑁后来被封为寿王,寓意就是玄宗希望他长寿不要夭折。顺便提一句,就是这位寿王李瑁,长大成人后娶了杨玉环为寿王妃,从而为杨玉环走上历史舞台埋下了伏笔。

  武氏接连生下儿子盛王李琦、女儿咸宜公主、太华公主,开始恃宠而骄,不但不把赵丽妃等放在眼里,就是对王皇后也颇有失礼怠慢之处。王皇后好面子,时常当面训诫武氏。武氏怀恨在心,便经常在枕边向玄宗哭诉,说皇后如何因妒忌生嫌,如何故意欺辱她。玄宗此时的心思全在武氏身上,自然很生气,痛斥了王皇后一顿,并打算废除王皇后。他召秘书监姜皎(李林甫的舅舅)商议此事,预备以皇后无子为借口将其废黜。不料姜皎虽为玄宗心腹,却很同情王皇后,向王皇后私下泄露了此事,过早地暴露了玄宗的意图。王皇后知晓后立即跑到玄宗面前,哭着说:“妾不过得罪了陛下的宠妃,并未得罪陛下。陛下不念结发之情犹可,难道竟忘了当年太上皇被幽之时,家无隔宿之粮,妾父脱下衣衫换来米面、为陛下作生日汤饼的事么?”(《新唐书·玄宗王皇后传》)原话为“陛下独不念阿忠(阿忠为王皇后对其父王仁皎的称呼)脱紫半臂易斗面,为生日汤饼邪?”玄宗听到这话,总算天良发现,便不再作声了。

  姜皎泄密后被人检举出来,玄宗非常生气,但一时又找不到处置姜皎的借口。当时的宰相张嘉贞迎合玄宗的旨意,便罗织姜皎的罪名,称“姜皎妄谈吉凶之事”。姜皎是帮助玄宗登上皇位的大功臣,却依旧被处以杖刑六十,流放钦州。姜皎之弟吏部侍郎姜晦也受到牵连,被贬为春州司马。姜皎在赴钦州的途中死去。姜皎死后,玄宗回忆往事,颇为思念,废后之事暂时搁在了一边。

  又过了几年,武氏越加骄横,常向玄宗搬弄是非,使玄宗重又生出废后之念。然而,王皇后为人相当不错,在宫中深得人心,除了武氏外,无论是妃嫔,还是宫女,都与王皇后相处融洽。玄宗想罗织王皇后的过错,竟找不到一个人说她的坏话。这使得玄宗相当惊讶,一时下不了废后的决心。

  王皇后的兄长王守一见妹妹中宫地位动摇,心中很是不安。他想,皇后要是能生一个儿子,就可以避免被废的厄运。于是,他在自己家中设坛祈神。有一个叫明悟的僧人,知道了王守一的心思后,便向王守一建议说:“皇后若想求子,应先祭告祭南北斗,然后取一段霹雳木剖开,在里面刻上天地字以及玄宗的名字,合而佩之,祝曰:‘佩此有于当如则天皇后。’便可得子。”王守一不辨真伪,立即信以为真,进宫告诉了王皇后。王皇后求子心切,也不辨好歹,一切照办。谁知这事被武惠妃探知,立即向玄宗告发。自汉代以来,历朝皇宫最忌巫蛊之术。玄宗一听,马上跑到中宫,亲自搜查,果然在王皇后身上搜到了证物。王皇后分辨说:“此物实为求子所用,并非咒诅厌胜之物。”玄宗哪里肯听,他正愁找不到废后的把柄呢。

  这事在后来者看来,僧人明悟出现得蹊跷,后来也不知所终。因此,有许多人推测,这僧人多半是受了武惠妃的指使,故意设号圈套,引诱王皇后上当。

  开元十二年(724)秋,玄宗亲手起草敕书,下制曰:“皇后王氏,天命不祐,华而不实。造起狱讼,朋扇朝廷,见无将之心,有可讳之恶。焉得敬承宗庙,母仪天下?可废为庶人,别院安置。刑于家室,有愧昔王,为国大计,盖非获已。”又逼迫皇后兄长王守一与薛国公主离婚,随后赐他自杀。王氏弄巧成拙,丢了皇后位置不说,还害得兄长丧命,又懊悔又伤心,在冷宫恹恹成病,于当年十月便死了。有野史记录说:“王庶人死因成谜”。

  王氏善于抚下,在后宫极得人缘。后宫上下念及王氏的为人,大多为她不明不白的死悲痛流泪。玄宗听到发妻死讯,追忆往事,也有些后悔,下令以一品之礼将她安葬于长安无相寺,但仍然没有恢复王氏的皇后名号,也没有追查王氏死因。大概他心知肚明,知道追究起来,势必牵扯出武氏。三十八年后,宝应元年(762),代宗李豫即位,王皇后的冤案才得到昭雪,复尊王氏为皇后。  王氏死后,玄宗一心想要册立心爱的武氏为后,他先册立武氏为“惠妃”。这个名份是玄宗的首创,表示位居后宫诸妃之上,与当年高宗为武则天独创的“宸妃”有异曲同工之妙。随后,玄宗又封武惠妃的生母杨氏为郑国夫人、弟弟武忠武信也分别越级提拔。皇帝立后是大事,玄宗命群臣庭议,但意外遭到了以宰相张九龄为首的群臣的反对。大多数人认为武惠妃是臭名昭著的武三思的侄女,不能立为后。这其中,措辞最激烈的要数御史潘好礼。他上书谏言说:“臣闻诸礼,父母仇不共天。《春秋》‘子不复仇,不子也。’陛下欲以武惠妃为后,何以见天下士?妃再从叔祖非他,三思也;从父非他,延秀也。二人皆干纪礼常,天下共嫉。夫恶木垂荫,志士不息;盗泉飞溢,廉夫不饮。匹夫匹妇尚相择,况天子乎?愿慎选华族,以称神祇之心。……今太子非惠妃所生,而妃因有子,若一俪宸极,则储位将不安,愿陛下详察之。”大意是:武惠妃不是太子生母,立为皇后之后,她自己有儿子,势必动摇储位。

  群情汹汹,众臣反对得十分激烈。众怒难犯,这时的玄宗还不算十分昏聩,见大臣们多不赞成,也不好逆流而上,只得将立后之事搁置起来。但他仍然下令在皇宫之内,武惠妃享有与皇后同等的服秩品级待遇。这样一来,武惠妃便成了不是皇后的皇后。

  武惠妃却一心想当上皇后,对受阻一事很不甘心,又想为儿子寿王李瑁谋取储君之位。但她人在后宫,武姓外族尽被杀戮,没有娘家势力可以依靠。正苦于无门之时,时任吏部侍郎的李林甫想方设法地托人将带话给深宫中的武惠妃,表示:“愿为寿王立储效力。”

  李林甫为唐高祖李渊六弟李祎的第四代孙,论其辈份来,比玄宗还高了一辈。不过,这身份到了李林甫这里,已经没有了什么特别的作用。然而,李林甫极善于钻营,适时地把握住了武惠妃的心态。从此,二人开始了通力合作。可以说,李林甫后来能当上宰相,武惠妃起了极为关键的作用。

  眨眼间又过了十一年,开元二十三年(735)七月,武惠妃的女儿咸宜公主下嫁杨洄。杨洄为隋王朝的皇族后人杨慎交和长宁公主(中宗李显与韦后所生)之子。杨玉环是杨家的远房亲眷,也参加了这场盛况空前的婚礼。应该就是在这场婚礼中,她那“姿色冠代”的美貌给寿王李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
  咸宜公主出嫁后五个月,开元二十三年十二月,十七岁的杨玉环成为寿王妃,从此走进了大唐朝廷权贵的中心地带。接受杨玉环叩拜的婆婆武惠妃这时不过三十八岁年纪,正当盛年,她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,眼前这个丰满的儿媳妇未来会成为她丈夫最爱的女人。这个时候的武惠妃,没有精力去想儿媳妇的事情,因为她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:改易皇储,并让自己当上皇后。此时,她正让李林甫暗暗伺察太子的过失,以便乘机进谗。

  太子李瑛是玄宗为藩王时的宠姬赵丽妃所生。玄宗刚即位为帝时,赵丽妃宠冠后宫,玄宗便立李瑛为皇太子。太子李瑛已经年近三十,聪明好学,有才识,一向安份守己。但他有时看见生母赵丽妃受武惠妃的气,不免愤恨,背地发几句牢骚怨言。李林甫听到后,立即去报告武惠妃。武惠妃向玄宗跪下哭诉:“太子阴结党羽,意欲害我母子。”玄宗不问青红皂白,第二天上朝,立即提出想废黜太子及两个弟弟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。宰相张九龄谏道:“陛下践位多年,子孙蕃昌,今三子皆已成人,不闻大过,陛下怎能轻信蜚语,随意废黜太子呢?从前晋献公杀太子申生,三代大乱;汉武帝罪戾太子,京城流血;隋文帝黜太子杨勇,遂失天下。陛下如一定妄废,臣不敢奉诏。”玄宗无话可对,脸上露出愠怒之色。

  武惠妃知道后,深恨张九龄,与李林甫串通一气,日日设法向玄宗进谗,排挤张九龄。玄宗本来很赏识张九龄的文才,但禁不住武、李二人内外夹击,便对张九龄日渐冷淡起来。过了一段时间,李林甫终于找到了机会,促使玄宗贬张九龄为荆州长史。张九龄罢相后,李林甫被任为中书令,终于坐上了宰相第一把交椅。

  张九龄为人十分豁达,晚年以文史自娱。玄宗虽然因信任李林甫而放逐了张九龄,但常常念及张九龄风范,每每用人,必先问一句:“文才风度可及得上九龄?”晚年经安史之乱的磨难之后,玄宗才彻底悔悟自己不该贬黜张九龄。

  张九龄离朝之后,武惠妃与李林甫更无顾忌。两人密商如何加紧谋害太子。太子李瑛这时候已经感到了极大的危机,心里忧愤而恐惧,但却无能为力,只好经常借酒浇愁,愁闷之色一览无遗。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境遇相同,便与太子走到了一起。三人常在一起游乐,借酒私下议论武惠妃,酒的力量让三位皇子的情绪变得激昂,言语之间无不对武惠妃充满仇恨。武惠妃得知后,自然要加紧下手,以除后患。

  一天,武惠妃派人对太子和鄂王、光王诡称玄宗宫中有贼,要三人穿上衣甲,入宫防卫。三人关心父皇,信以为真,依言入宫。武惠妃立即报知玄宗,说太子与二王串同谋反,已身裹衣甲。玄宗派内侍去探察,果如所言,大为震怒,立即写下手谕,废李瑛、李瑶、李琚三子为庶人。不久,又赐三子自尽于长安城东驿,并牵连三子舅家数十人。

  唐朝之所以频频出现父子、手足相残的家庭悲剧,皆起自于太宗李世民以玄武门之变登上皇位,太宗的杀建成、武则天的杀子、韦后的杀夫、玄宗诛韦后和平定太平公主之乱,都是不会令人轻易忘记的。太宗和玄宗未得政权以前,都是亲冒白刃,出生入死,历尽艰险,而当上皇帝后没有安全感,必然经常在流言中经历着犹豫和痛苦。这也是皇权所带来的特有的人性的扭曲和悲哀。

  至此,武惠妃已经实现了她的野心,悉数铲除了竞争对手,为儿子李瑁册立太子和自己册封皇后扫清了道路。她原以为这样就能如愿以偿,谁知她的胜利非常短暂。玄宗风闻太子之死有冤,且朝臣对武惠妃颇多异议,一时不敢轻易册李瑁为太子,便借故把立储册后之事一推再推。武惠妃日夜焦虑,积忧成疾,竟然身染重病,卧床不起。她心中有鬼不安,每每梦见太子三人冤魂向她索命,便像一个狂人,常常大叫:“三庶人饶命!”(三庶人即为太子李瑛和鄂王李瑶、光王李琚三人)闹得宫中鸡犬不宁,最终导致精神失常。开元二十五年(737)十二月,武惠妃病势越来越重,如癫如狂,语无伦次,没挨过残冬就死了,死时才四十岁,距“三庶人”冤死仅七个月时间。事见《旧唐书·太子瑛传》。

惠妃死后,玄宗才得以追赠她皇后之位,谥号贞顺皇后,葬於敬陵,並立庙祭祀

  
本帖最近评分记录
  • 霁月 金币 +15 找资料辛苦了 2009-9-14 22:03

TOP

当前时区 GMT+8, 现在时间是 2024-6-26 09:07